古建筑見證濱州城市百年——走近鄒平董氏祠堂
來源:中國文物網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10-15 閱讀: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漢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tǒng),是家族的圣殿,是中國自古以來奉行的宗族式聚居結構的體現(xiàn)。同樣的姓氏血統(tǒng)是共同祖先的證明,也是進入同一座宗祠的唯一資格。
董氏祠,一聽便知,這里是董氏家族祭祀之地,傳承之所。威嚴莊重烘托下的錦綢匾額,蒼松翠柏掩映著的紅瓦青墻,歷經百年,默然,佇立,守護。
1.董氏祠堂位于鄒平縣青陽鎮(zhèn)西董村,在這個百年的祠堂前,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放輕腳步、壓低嗓音,撲面而來的是傳承有序的家族歷史和文化,偌大的“董氏祠堂”匾額昭示著她與眾不同的崇高地位,緊鎖的大門,表露著他的神圣威嚴。
2. 原祠堂因年久失修屋面塌陷,2005年該村董氏家族集資對祠堂進行了修繕。祠堂占地約為325平方米,現(xiàn)存房屋三間,正中為大殿,兩側各一偏房,大殿面闊9.6米,進深6.6米。祠堂內有民國始建紀事碑一通。
3.祠堂院內生機勃勃的蒼松翠柏越過高高的圍墻,給嚴肅厚重、古色古香的建筑點綴上了些新的生機。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常青,歷嚴冬而不衰,是堅貞的象征,宛如一個家族的歷久彌新。
4. 家族祠堂,為舊時宗族制度的產物,在大小城鎮(zhèn),凡大家族都設祠堂,以供奉祖先和進行議事,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象征。根據(jù)相關記載,我國的民間祠堂多建于明嘉靖皇帝“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詔書之后,在此之前,修建祠堂有著等級的限制,民間是不能立祠的。嘉靖后,宗祠則正式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5.在這里,董氏族人不再是作為個體的存在,而是成為一個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xù)為紐帶的整體。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推動著家族的發(fā)展和傳承。祠堂在,傳承在,精神在。董氏祠堂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視覺與心靈的震撼,更有對現(xiàn)代家庭乃至家族關系的深入思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