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嚴格的保護留住歷史建筑根脈
來源:中國文物網(wǎng)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12-9 閱讀:
近日我市第一批共160處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公布。至2017年底前,我市將基本建立覆蓋全市范圍的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按三種類型進行分類保護,并開展合理活化利用。
我市公布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再次凸顯了文物保護的重大使命,也傳遞出十分鮮明的“信號”——只有公權(quán)對古建筑保護問題增大痛感與壓力,才能藉以心中有底,并施以最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棟樓、一座名人故居、一片遺址,凝結(jié)了多少人的記憶,又蘊含著多么豐富的人文信息。這些都是梅州歷史文化深厚底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一旦毀壞,很難彌補。
“永不倒”的古建筑需要常態(tài)關(guān)注與呵護,這既是對文物保護重視與否的問題,更是對子孫后代是否負責的問題。當下而言,起碼對應著三個層面:一者,站在古建筑一旦損毀就永遠無法再生的角度,從“邊保護邊利用”到“重保護輕利用”直到“只保護不利用”,只有順著這樣的思路,“古建筑保衛(wèi)戰(zhàn)”才能求得制度化的正解,在多重利益絞殺中突破“重圍”。二者,保護古建筑,也同樣存在民意缺席的問題。只有讓每一段古建筑都流淌民意,使老百姓的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落地,形成“保護建筑,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才不會在一次次的破壞面前無動于衷而付出沉重代價。三者,只有不斷提高破壞古建筑的問責和懲戒力度,才能確實挑起保護古建筑的擔子來。
讓歷史建筑有尊嚴地“活在當下”,讓燦爛的文化給今天的人們“說話”,這是歷史的鄭重發(fā)問,也賦予我們沉甸甸的責任。負起這份責任,歸根結(jié)底有賴于法制的健全完善與嚴苛執(zhí)行、“一盤棋”的協(xié)同治理,以及每個公眾擔當起呵護和傳承的重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