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平:維修古建筑是在延續(xù)城市文脈
來源:中國文物網(wǎng)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12-23 閱讀:
近日記者在珠海市公共資源中心網(wǎng)站上看到,珠海高新區(qū)的唐家三廟、唐家翠屏祠、那洲古氏大宗祠、北沙盧氏孖祠等近期正在開展維修工程招投標工作。
高新區(qū)投入數(shù)千萬元資金,對轄區(qū)內的一大批古建筑進行維修的做法值得肯定。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是城市文明凝固的載體,也是一筆有形的文化財富,尤其是珠海高新區(qū)所轄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唐家灣更應該做好古建筑的維修保護工作。因為這里有豐富的歷史資源,其中保存了大量名人故居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祠堂、廟宇及民居等,多為清朝時期所建。這些建筑極富嶺南濱海古鎮(zhèn)特色,造型獨特,裝飾精美,具有突出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體現(xiàn)出了中西文化、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相交融的歷史價值,是唐家作為中國近代名人故里、南中國海海防要塞、廣東著名買辦之鄉(xiāng)、嶺南百年文化古鎮(zhèn)的歷史見證。
保護古建筑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高新區(qū)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包括古建筑在內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此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文物保護范圍還不是太廣,深度還不是太大,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能像共樂園、望慈山房和白石街等得到有效保護,有的正處于或即將處于破敗之中,其中就包括唐家三廟、唐家翠屏祠、那洲古氏大宗祠等,因此需要及時進行維修。
俄羅斯作家果戈里說,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古建筑是一段歷史的遺存,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憑據(jù),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它理應被當作民族瑰寶、歷史沉淀加以保護。
高新區(qū)對古建筑的維修,意義重大。它不僅僅在于恢復古建筑原貌,更是在于挖掘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保存歷史,延續(xù)城市文脈。同時,也是在喚起人們對家鄉(xiāng)的依戀感,增強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這次古建筑的維修,最大亮點在于充分發(fā)掘古建筑的價值,使其得到活化利用。根據(jù)規(guī)劃,該項目完工后,這些建筑將用于社區(qū)文化展示和文化活動場所,或設立展示館、村史館,或打造成社區(qū)文化中心、老人綜合活動中心等,對公眾免費開放。這項舉措頗具新意,它既能讓古建筑嵌入現(xiàn)代人的生活,為群眾服務,同時也能得到良好的保護。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高新區(qū)的大力努力和推動下,唐家灣的古建筑會保護得越來越好,影響力越來越大。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