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的鄒氏宗祠,是大冶地區(qū)建筑年齡最久、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2008年,該宗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該宗祠內(nèi),有一個長2.6米,寬0.53米,高1.13米,重達數(shù)百斤的漢白玉香案。該香案是公元1652年(清朝順治九年)祠堂重修時,由名匠精心雕刻而成,是國家二級保護文物,也是祠堂的鎮(zhèn)祠之寶。
2012年11月26日,漢白玉香案及案上的一個香爐、兩個花瓶,一夜間不翼而飛。大冶警方展開調(diào)查,但因地處偏僻,作案手法隱蔽,偵破工作一直沒有進展。
事發(fā)后,村民們自發(fā)組織了“尋寶隊”,利用長期在各地做園林古建生意的便利條件,四處查詢失竊的香案等物品。村民們還多次籌資查找,至今村里的墻壁上還貼有村民捐款的賬目公開紅榜。
今年9月,村民鄒某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一私人展覽館內(nèi),看到一條漢白玉香案,與灣子失竊近3年的香案非常相似。后經(jīng)湖北省文物專家團隊實地鑒定確認,該香案正是鄒貴卿灣被盜的香案。
大冶警方和文物保護部門趕赴永州索討文物。然而索討工作遠比村民想象的艱難。物品持有人避而不見,百般否認推諉,甚至辱罵、威脅專班人員。
在大冶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在當?shù)鼐降拇罅f(xié)助下,追討專班在第四次前往永州時,終于把漢白玉香案帶了回來。
“我們會保管好它,不會再讓它丟失!”說這話時,65歲的村民鄒序純言語間還透露著遺憾,因為他還惦記著同時被盜且仍然下落不明的香爐和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