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秋雨中,沿著福建古田縣杉洋鎮(zhèn)鄉(xiāng)間的蜿蜒小道,驅車穿過稻浪翻滾的田地,藍田書院映入眼簾。
藍田書院是福建最早書院之一,據載始建于公元937年,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多次修葺重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兩次到此講學,留下“藍田書院”、“引月”摩崖石刻及諸多珍貴墨寶。但藍田書院1975年焚于一場大火,書院里的珍貴文物也蕩然無存。
2013年,藍田書院重建落成。從此,千年古書院又傳出了瑯瑯讀書聲。
“這里是國學班的課堂,堂內18張桌,對應朱熹的‘十八門人’。書院聘請一名專職老師,免費教授《弟子規(guī)》、《三字經》以及《論語》等儒家傳統(tǒng)文化,讓當地青少年從小接受國學的熏陶!弊哌M書院,當地文史研究者余增福指著“雪堂”對中新社記者說。
每逢周末,藍田書院內,身著統(tǒng)一漢服的師生腰佩“藍田書院”校牌,在孔子像前鞠躬行禮后,開始一天的國學課程。
在學國學之余,孩子們還跟著特聘的當地拳師練習龍樁拳。源于少林的龍樁拳是福建七大傳統(tǒng)拳種之一,而杉洋是龍樁拳的發(fā)源地。在余增?磥,學國學,習龍樁拳,正是當地崇文尚武之風的延續(xù)。
古書院的“新生”得益于當地鄉(xiāng)賢的扶助。2010年,當地鄉(xiāng)賢余云輝博士捐資400余萬元人民幣,仿古復建藍田書院。
千載滄桑,代有興廢。藍田書院重獲新生,只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杉洋鎮(zhèn)保護開發(fā)的一個縮影。
源于歷史文化的千年積淀,杉洋古鎮(zhèn)至今保存著眾多的文化遺存,古城街巷、寺廟亭閣、祠堂書院、古民居群、近現代建筑、石刻墓葬等文物古跡多達280多處,類型豐富,數量龐大。
沿著由鵝卵石和青石板鋪砌而成的巷弄漫步前行,不經意間邂逅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在黃墻、黑瓦的鮮明映襯中,那深宅大院,那老房子里的木雕窗欞、楹聯牌匾,還有留存的10余口古井,都刻寫著古鎮(zhèn)滄桑與繁華的鮮明印記。
杉洋的古祠堂,也是一道風景線。李氏鳳林祠、余氏蟬林祠、彭氏金公總祠、林氏聯珠祠等大小宗祠并峙,呈現位于村外、寺(廟)祠(堂)結合、“狀元石”覆蓋住臺階等罕見人文現象。
“宗祠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和暢聯家族血統(tǒng)、尋根問祖之地,也讓在外漂泊的宗親們記住鄉(xiāng)愁。”余增福說,在祠堂文化的打造中,杉洋尤重對下一代進行宗族傳承教育,如開展考上大學的學生在宗祠旁栽種一株“勵志樹”、升學學生拜先祖聽祖訓等活動。
杉洋鎮(zhèn)黨委書記李敏表示,杉洋鎮(zhèn)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將借助“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這一“名片”,進一步對該鎮(zhèn)的文化古跡進行修繕、保護和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