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jié),走進浙江德清鐘管鎮(zhèn)蠡山村,“西施畫橋”亭亭玉立,與馬路對面的蠡山水文化公園融為一體,吸引了許多村民前來散步。
“相傳當年范蠡與西施來到這里居住,每天早上西施都要在此畫眉打扮。”當?shù)卮迕駨埣伊郑ɑ┱f,不久前,這里還是一條雜草叢生的臭水溝,小橋完全埋入路基之下,直到今年夏天,才隨著治水露出“真容”,經(jīng)過修葺,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僅我們本地的人喜歡來,外地的人也喜歡到這里看看西施待過的地方呢。”
像蠡山村這般,在治水中顯露的水庫、堰壩、河道、堤防等水利遺存在德清還有很多。
地處太湖流域的德清,有大小河道1211條,總長度1706千米,水域面積79.9平方公里。千百年來,豐富的水資源為德清留下了許多水利文化。
近年來,浙江省開展“五水共治”工作,德清也掀起一股“治水熱潮”。隨著治水進程的推進,德清縣境內(nèi)的水利遺存逐漸顯露,德清老百姓除了努力治水,還全力保護這些水中瑰寶,讓河流的文化記憶代代相傳。
在德清縣東三十里的東苕溪大堤的迎水面,有一個向水面延伸十幾米的石砌三角形結構。
據(jù)當?shù)卮迕窭顏眄樈榻B,這是古人所建的“魚戧石”,“發(fā)大水時,這里的水勢非常湍急,像魚戧水一樣。”
原來,東苕溪流經(jīng)此處形成急彎,古時洪水常常從此處破堤而入,故有“險塘”之稱。古人治水時,就在堤壩上修筑了這個“魚戧石”,以減緩洪水對險塘的沖擊力。千百年來,“魚戧石”就這樣,一直默默守護著一方安寧。
兩年前,東苕溪開展了河道整治工程,“魚戧石”的去留也成了問題。
“它還承擔一定的水利功能,更是先輩科學治水的見證!钡虑蹇h水利局工程師施偉強告訴記者,經(jīng)過研討,眾人決定在險塘處建一個反映水利歷史文化的景點,修繕‘魚戧石’,使其恢復原貌。
而今,溪水迢迢東去,“魚戧石”也依然佇立一方,講述著德清水文化故事。
隨著治水工程的推進,古代石攔龍、大閘石雕、石蟹等越來越多的水利遺存揭開歷史的面紗。為了讓這些沉睡千百年的水中文物更好地講述德清的河道故事,德清大閘管理所在收集保管這些水中文物的同時,還在計劃專門施工建設一個水文主題小公園。
“我們在這邊放上一艘小船,模擬過去大閘使用時的樣子。”施偉強介紹,公園建好之后,他們還準備在長廊里放上相關的圖文宣傳,讓前來休息的老百姓了解家鄉(xiāng)豐富的水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