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禁城向南延伸到永定門,向北延伸到鐘鼓樓,這7.8公里的路,是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建成后的紫禁城,就坐落在北京的正中心,重疊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紫禁城中有條路恰恰又是紫禁城的中心,在南北中軸線上,這條從午門到太和殿正當中供皇帝專用的石板路稱為御路。這條御路正好重疊在北京城正中的南北中軸線上。在進入宮殿之前,順著這條中軸線上的石板路向前行走,會經(jīng)過五重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這五道門貫穿了900多米長的紫禁城。御路除了皇帝之外,還有什么人可以行走呢?比如端門之后的午門正中的門洞,清朝規(guī)定,除皇帝外,特許皇后在成婚那一天入宮時可以通過;特許殿試的時候,中了狀元、榜眼、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一次。
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五門就是皋門、雉門、庫門、應(yīng)門、路門。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yīng)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天安門開始,然后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
通常認為,天安門以外是外朝,午門以內(nèi)是治朝。治朝,是皇帝日常朝會、處理奏章上書的地方;清代時乾清門以內(nèi)為燕朝,是天子、嬪妃燕居之所。天安門在當時主要是用來舉行儀式、頒布法令的地方;審理全國各地送來的死刑犯也在天安門前面進行,這就叫“朝審”;考取進士要在天安門外面張布皇榜。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同時還在這里舉行內(nèi)廷典禮,日常辦理政務(wù),引見官員,接見外國使臣等等。交泰殿、坤寧宮,明清皇后的寢宮,前朝三大殿和燕朝后三宮,這六大殿都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而東西六宮嬪妃、太后、太上皇、皇子、皇孫的宮室,就都不在紫禁城中軸線上了,那么他們都位于什么位置呢?這樣的宮殿布局中又有什么含義呢?鄭連璋介紹說,在乾清宮的前面,東邊是日精門,西邊是月華門,乾清宮的西側(cè)是西六宮,東側(cè)是東六宮,合起來十二宮。前面還有前東五所和前西五所,合計皇子住的是十所。意思是把這些皇帝和皇后比作天地,日月相陪襯,群星拱衛(wèi)。
在紫禁城宮殿中,最大、最輝煌的宮殿是金鑾殿,也就是太和殿,金鑾殿是它的俗稱。整個大殿占地2300多平方米,一把雕龍鎦金大椅高擱于七層階梯的臺上,這就是皇帝的寶座。寶座四周,六根瀝粉蟠龍金柱,直抵殿頂。寶座上方天花板,是金漆蟠龍吊珠藻井,皇帝寄希望于它避火鎮(zhèn)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