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城市記憶的靈魂所在,保護它就是在保護我們民族和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遠景設計研究院在古建筑項目打造過程中經常聽見保護古建筑的呼聲,卻沒看到多少古建筑真的被保護起來,相反,看見的是古建筑火災、古建筑垮塌、甚至被挖掘機鏟除,在呼喊拯救古建筑的大多是民間文物研究保護者,他們只能在古建筑保護方面起到警示或者說發(fā)出聲音的作用,畢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限,不會產生根本的效益。在國外的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將古建筑視為珍寶,專門立法進行保護。而我們國家的只有立法拆遷指標,卻沒有相應的保護指標,就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國家保護古建筑的力度就要差很多。
大家都在說保護古建筑很難,一是缺乏資金、二是缺乏人才,遠景設計研究院承認保護古建筑很難,但在遠景遠景設計研究院看來,資金和人才只是次要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國人對古建筑保護的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國家整體對古建筑的保護力度不夠,是人們思想和法制導致的。大熊貓是我國的珍稀動物,我國認識到它的稀有性,因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難道古建筑的價值就不如大熊貓嗎?在遠景看來,并不是這樣的,一是古建筑沒有繁殖功能,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再生功能,毀壞了就沒有了,二是古建筑承載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文明古國、泱泱大國,不只是兩個詞語就可以證明的,更多的是承載物,古建筑是我國文明歷史的一大代表。 保護好古建筑非易事。一方面,出于經濟利益考慮,遠景設計研究院親眼見證了很多古建筑為拔地而起的新樓盤讓位;出于舊城改造的政績需求考量,相關部門不斷對古建筑予以“維修性拆除”或“保護性拆除”,在民眾眼皮底下,相當大一批真建筑被“維修”成假建筑,甚至維修成“怪物”或“廢物”。 我國許多地方政府熱衷于‘開發(fā)’古建筑,其實,對古建筑來說,‘開發(fā)’很野蠻,就如礦山一樣,一旦開發(fā)就預示著礦產資源在減少、被破壞,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古建筑用‘開發(fā)’一詞,聯(lián)合國是‘利用’,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是‘活化’,更多的國家是用的“保護”。在很多人眼里,古建筑阻擋了現(xiàn)代文明,阻擋了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遠景設計研究院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古建筑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并不矛盾,相反,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例如巴黎市中心有100萬人口的區(qū)域完全是座古城,香榭麗舍大街保留了相當于中國明朝那個時候的原貌,但絲毫不影響巴黎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現(xiàn)代化水平。說近一點的山西平遙古城,保留原貌的古城如今成為著名的景區(qū),全年旅游收入達到1億多元。 古建筑載附著歷史的靈魂,被稱為一個地方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面對偷盜、人為破壞、自然損毀、失火等諸多難題,古建筑保護成了文物管理部門的一塊“心病”。許多本應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筑,卻在城鎮(zhèn)化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國家及地方應該出臺實際的古建筑法律法規(guī),并嚴格的實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古建筑進行搶修性的保護,應定期對其予以維修,保持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并將因環(huán)境、時間、人為等因素所造成的損傷降至最低,在更新的過程中進行保護。 古建筑的修復并不是再建仿古建筑,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真實的古建筑,修復只是古建筑的物質組成部分,而不是改變古建筑本身的意義,也就是不改變古建筑所表達的歷史性和美學性。遠景設計研究院在對古建筑規(guī)劃設計之前,首先要摸清存在的問題,梳理出當?shù)毓沤ㄖ皞鹘y(tǒng)村落的分類、分布及發(fā)展變化趨勢,研究其發(fā)展客觀條件和內在相關因素。其次才是在規(guī)劃建設上進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時代風貌的基礎上,形成城鎮(zhèn)化建設類型和利用模式。遠景設計研究院在修復古建筑過程中還利用了一定的實用技術,不只是傳統(tǒng)的造房技術、還合理的把現(xiàn)代科學技術介入古建筑修復。盡管這種介入經常要給古建筑的價值帶來某種損失,但是為了把古建筑保護到將來,介入是對的,保護涉及各種不同規(guī)模和水平強度的介入,這取決于被處理古建筑的物質情況、變質原因及其將來的可能環(huán)境,必須單個地和全面地考慮每一種情況,同時應把各種因素考慮進去。 同時,修復都會涉及到材料、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問題。必須進行古建筑保存狀況的研究,包括對其材料的研究,保存環(huán)境的研究等,有助于得出古建筑損壞的原因及如何使古建筑長期保存的方法。遠景設計研究院認為還有一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要了解古建筑的損壞過程,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去除。要尊重古建筑,尊重歷史,尊重材料。 我們雖然不能把修復的古建筑已有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一一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但是我們在修復過程中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想象,不能改變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賦予古建筑的特定意義,也不能抹去在歷史進程中任何自然與人為力量對古建筑造成的改變,保持古建筑的歷史原真性是修復理論的要點之一。 根據(jù)遠景設計研究院二十多年的設計經驗來看,四川地區(qū)的古建筑在全國范圍內來說是相對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如遠景設計研究院參與打造的黃龍溪、青城山、閬中古城在全國都赫赫有名。在參與閬中古城規(guī)劃設計時,遠景設計研究院秉持承上啟下的創(chuàng)新傳承、因地制宜的觀念拓展、故新呼應的一體交融、古今通達的天人合一、跨時空的標志性建筑等的理念念,做到時空和諧、小中求大、先收后放、自然過渡的規(guī)劃設計,使人、建筑、環(huán)境、生態(tài)的高度統(tǒng)一,達到了“天上仙境,人間閬苑”的人文境界,使閬中成為中國風水文化古城觀光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大家時常談到的古建筑保護很多就單純的歷史建筑,遠景設計研究院認為古建筑不應該是狹義的界限,而應該是包容的,如文學大師馮驥才呼吁保護的古村落也應該是屬于古建筑保護的范疇,部分戰(zhàn)爭歷史遺址也應該是古建筑的范疇,我們應該多方面,多樣性的保護,不應該像猴子一樣,有了西瓜,丟了玉米,最后什么都是徒勞的。 保護古建筑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并且是大家的事情,中華民族的復興是離不開這一切的,它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提供認同,增強自信,這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沒有古建筑,我們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