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領落卷還能揭露出科場舞弊案。嘉慶三年(1798),湖南鄉(xiāng)試后,有一位在岳麓書院肄業(yè)的湘陰生員彭珴,將自己在考場之作呈送院長羅徽五先生點評,羅閱后大加贊美,斷定此文必取中第一。待榜發(fā)后,解元是傅晉賢,而彭珴竟未中式,羅公大為不解。彭珴去領落卷,落卷卻不翼而飛,待鄉(xiāng)試錄刊出,解元之文竟為彭珴所作。傅晉賢乃富家子,素無文名,于是羅公支持彭珴告官投訴。后經(jīng)查實,傅晉賢出銀1200兩,買通承辦科場五經(jīng)房繕書樊順承,以調(diào)包之計,將彭珴之卷改為傅晉賢的。案結,樊順承立斬,傅晉賢處以絞刑,而彭珴得賞還舉人(肅穆:《敬孚類稿》卷14,《記嘉慶戊午科湖南鄉(xiāng)試事》)當然,彭珴之案并不多見,但因有發(fā)領落卷之制,終使一些舞弊案能大白于天下,使蒙冤士子重新看到希望,同時對考官及考場工作人員也有警惕與懲戒作用。
發(fā)領落卷的實施,不僅促使考官認真批閱考卷,而且對落第者來說,也是一種安撫。許多考官的批語令落第者茅塞頓開,心悅誠服。乾隆六年(1741),陳兆侖任湖北鄉(xiāng)試主考,主持閱卷認真負責,并將“闈中落卷一一別其純疵,明白批示”。以往榜后都是中式者謁見主考,而本科“下第士子率相求見,咸指以要領,各得其意而去。有劉龍光者,聞其講論,感激欣喜至泣下,次科聯(lián)捷成進士,歷官御史,終其身執(zhí)弟子禮”(《清稗類鈔·考試類·鄉(xiāng)試落第舉子謁主司》)。乾隆時任浙江學政的彭元瑞,試卷皆自閱,“大場則萬卷全披,小試無一字不閱”,特別是對未中之卷,雖用語不多,均切中文章之病,以至有手捧落卷而感泣者。有一考生,落卷僅一“庸”字,于是發(fā)憤揣摩,盡變其習,遂于次科中式(陸以湉:《冷廬雜識》卷1,《彭文勤公》)。晚清浙江錢塘人駱憬甫,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取了杭州府學生員,之后兩次鄉(xiāng)試均落榜。他在自己的回憶錄《浮生手記》中回憶說,落榜后領回自己的試卷,又買來浙江鄉(xiāng)試題名錄,對比中式者的文章,認為“他們確實做得很好,自愧不如,難怪他們能高綴巍科,我們要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