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上午舉行的全市文物保護情況介紹會上獲悉,今年東城區(qū)將啟動17項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工作,西城區(qū)則計劃在今年啟動直管公房騰退項目15項。
市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將繼續(xù)推動中軸線申遺,并實施中軸線文物保護,代表性的項目包括:景山壽皇殿古建筑群和大高懸殿古建筑保護工程,配合東西城開展白塔寺的修繕等。
東城:打造6片“歷史文化精華區(qū)”
東城區(qū)內共10.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總占地面積約10.67平方公里,約占舊城歷史文化街區(qū)的51.6%.轄區(qū)內有不可移動文物356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35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0處、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58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項目)193處。
“十三五”期間,東城區(qū)提出重點打造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jiān)、張自忠路南、東四三至八條、東四南、鮮魚口等6片“歷史文化精華區(qū)”,實現47處重點文物的騰退、修繕與合理利用。今年東城區(qū)將啟動故宮周邊環(huán)境整治,完成東堂子4號、6號和清華寺二期騰退;推進法國兵營、清末太醫(yī)院、安樂禪林、豐城會館等1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工作;啟動袁崇煥祠墓、原中法大學等9處文物的修繕組織工作,啟動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的建設工作。
目前,東城區(qū)共有廣渠門內大街207號(曹雪芹故居)、崇恩觀、白衣送子禪林、財神廟、武圣禪林、湖北會館、安徽太平縣會館、廣東平鎮(zhèn)會館、基督教美以美會牧師住宅等9處遷建未實施項目。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部完成遷建工作。另外,還計劃新認定一批文物價值突出且社會關注度高的不可移動文物,計劃將“北極閣三條71號”、“金魚池中街3號樓”申請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將現已是“東城區(qū)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清華寺、清末太醫(yī)院舊址、長春別墅、顏料會館4處提升為“東城區(qū)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城:今年啟動直管公房騰退項目15項
西城區(qū)文委負責人介紹,西城區(qū)現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181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82處。在363處不可移動文物中,作為“大雜院”用于居民居住、處于不合理使用狀態(tài)、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165處,占總量的46%.在全部不可移動文物中,會館和名人故居類不可移動文物57處,作為“大雜院”用于居民居住、處于不合理使用狀態(tài)、存在安全隱患的34處,占此類文物總量的60%.
基于這種狀況,西城區(qū)編制完成了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西城區(qū)“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計劃對存在安全隱患、歷史文化價值突出、社會關注度高的47項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騰退保護。目前,西城區(qū)已啟動在施的項目17項,2017年計劃啟動直管公房騰退項目15項,2018年計劃啟動直管公房騰退項目6項,2019年計劃啟動直管公房騰退項目8項。
今年,西城區(qū)將重點推進安徽會館、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等15項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已進入啟動倒計時階段,實現騰退的沈家本故居修繕利用工程已順利開工。同時,文物的合理使用工作也在同步推進,與最高法院合作利用沈家本故居建設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預計9月30日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