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為體驗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日前,由微信平臺“AR醬”“文博圈”主辦的科技與文保系列沙龍——文保領域AR、VR案例分享與交流會在北京舉辦,業(yè)內專家學者攜國內外AR、VR在文博領域的應用案例,向公眾展示了新技術如何讓“看不見、摸不著、體驗不了”的傳統文化轉化為情境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tài)。
融入文博衍生品
AR技術賦予了博物館和藏品以“活力”,使冰冷的藏品以鮮活的方式展現出來,具有較高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如今,文博類的AR卡片已出現在不少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產品中,如半坡博物館AR卡片、兵馬俑AR卡片、恭王府AR卡片、圓明園AR卡片等。用手機掃描這些AR卡片,即可在手機屏幕中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以及附加的聲音、文字和特效等,生動展示館藏文物,同時可以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自己收藏或向小伙伴們展示,近距離地觀摩與研究文物。
2003年,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推出了其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通過手機等設備,觀眾可以從任意角度、全方位地觀賞太和殿,“像鳥兒一樣俯瞰故宮”。經過十幾年的制作,《紫禁城·天子的宮殿》系列已累計完成7部作品,在位于故宮端門的虛擬現實演播廳播放,每天吸引大量游客。
集科教、旅游于一體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運用AR技術,設計出適合兒童的互動小游戲,通過《挑戰(zhàn)九星戰(zhàn)機》《3D飛機拆解組裝》《游覽藏品中猜飛機》《空中加油飛行模擬》等各種各樣的體驗游戲,向兒童介紹飛機相關的小常識,寓教于樂。
拓展博物館展示手段
“將AR、VR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既不傷害文物,又為觀眾帶來精度高、交互性強的文化遺產展示!甭撓胄乱暯缈萍加邢薰緮底只a品開發(fā)總監(jiān)楊楠說。在山東周村,游客佩戴VR眼鏡,不僅能參觀大染坊、喬家大院、周村燒餅博物館等8處景點,還能看到視頻、圖片等講解內容,全方位感知周村的歷史文化。據楊楠介紹,他們將周村景區(qū)信息定制化寫入產品模塊,通過VR、AR技術實現場景的自動識別、復原,將景區(qū)內容通過視覺、聽覺技術全方位展現,游客即可產生“古今穿越”之感。
從靜態(tài)陳列物件、面板圖片、影片播放,到動手操作、觀眾參與。AR技術的出現使得博物館觀眾可以在虛擬和現實的層面進行互動。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經針對來自中國的兵馬俑展推出一款APP,通過AR技術,把展覽地點擴展到特定的虛擬領域,觀眾可以借助智能手機看到許多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但有助于了解兵馬俑背景知識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