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博物館還對遺址廳進行了一個恒溫控濕綜合改造,從源頭上控制霉菌的滋生!懊咕躺臈l件是高溫多濕,F(xiàn)在我們降低溫度、控制住濕度,霉菌就很難滋生!眳墙≌f。
看來,這是和泥土、細菌、時間的一場持久戰(zhàn)。
十五年
獨木舟的脾氣大家還在捉摸
十五年,四大工程已經(jīng)陸續(xù)完成,唯獨獨木舟的脫水還在繼續(xù)。但若脫水全部完成,就可以放心了嗎?
博物館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不放心。所以,他們建立了跨湖橋遺址原址保護監(jiān)測系統(tǒng)。
霉菌滋生問題、獨木舟變形問題、溫濕度控制問題、土遺址含水率開裂的問題,以及空氣里二氧化碳、氮、硫的問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納入監(jiān)測——17項設備,47個監(jiān)測點,建立了立體化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
“全部通過感應器、感應探頭,再通過無紙化記錄儀,傳輸?shù)娇刂浦行!眳墙≌f,館里還有一個預警系統(tǒng),哪個地方一有問題,就會亮紅燈,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趕去“診斷”。
在很多人看來,通過科技手段實時監(jiān)測,已經(jīng)可以做到萬無一失。但跨湖橋的保護者們還是不放心。
“遺址原址保護責任很重,尤其獨木舟的脾氣性格一定要摸透。往往大家認可的溫濕度控制范圍,常規(guī)界定的數(shù)據(jù),在我們看來,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做得更加細致,因為我們整天都在看它。”吳健說。
如今,跨湖橋文化的又一個大課題在申報中了:微痕監(jiān)測。
除了鎮(zhèn)館之寶獨木舟,還有一件寶貝,被很多人忽略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器——跨湖橋漆弓,也藏在遺址博物館,這是“中國漆”的源頭。
“我們最近跟浙大在合作,做相關跨湖橋遺址黏合劑的材料分析。其中有一項就是跨湖橋獨木舟舟體樹洞的修補,陶器二次修補的痕跡,這些粘補物的材料是什么?分析結(jié)果全部都是生漆。漆樹樹脂,就是最好的粘補物。那么當時使用的廣泛程度,是我們接下去要做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