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氣,就在高溫與降雨之間切換。在北京,以紫禁城為代表的多處古建群是整個城市的靈魂。面對滂沱大雨,這些幾百歲的殿宇依靠高臺階、人字坡、飛檐、斗拱等精巧設計,不僅有效避雨,還與雨景自然融合,化成一種妙不可言的景觀。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走進這些古代建筑群,聽專家講起古建防雨的絕招兒。
建筑設計
飛檐形成美妙曲線
這兩天京城又切換為降雨模式。在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一場急雨過后,雖然外面空氣里還彌漫著水汽,但大殿內卻沒有一絲潮濕的痕跡。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社教信息部副主任李瑩表示,古建都建有高大的臺階,往往級別越高,臺階也越多。這種建筑上的高臺階具有顯著的防潮作用。而且臺階內的基礎都是結實的夯土,也保證建筑里面會很干燥。同時,高臺階也防止大暴雨時,積水倒灌到屋內。
屋頂?shù)摹叭俗制隆迸c高臺階是最佳拍檔。李瑩說,在斗拱的幫助下,古建可以有出檐。這種出檐不是簡單的一條直線,而是在飛檐椽的作用下,形成一條曲線。屋頂前后兩面的飛檐,便造就了“人字坡”。這種坡面曲線,既可以緩解雨水流下的速度,還能增加雨水滑行距離,使其落在距離房體較遠的位置。從而減小對高臺階上古建本體的影響。
筒瓦板瓦嚴絲合縫
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是仿造魚的形狀建造的。魚是不怕水的。屋脊就像魚的脊背,而屋瓦就像魚鱗。
李瑩說,傳統(tǒng)古建屋頂是由多層結構組成的。包括椽檁、灰層、屋瓦等,一層又一層地覆蓋在房頂,確保不會漏雨。“很多電視劇里有這樣的情節(jié),一個武林高手在房頂上揭開一塊瓦,偷看屋里的情況。這是不真實的。”李瑩說,如果揭起一塊瓦,露出來的只能是房頂?shù)幕彝痢?/p>
李瑩介紹,古建房頂上的瓦也是很有講究。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塊筒瓦下面壓著兩塊板瓦,嚴絲合縫。房檐處是瓦當和滴水。滴水的夾角并不是直角,而是向外傾斜的鈍角,這樣確保雨水不會回流,而是匯集成一條拋物線飛向地面。
值得一提的是,大雨來臨時,雨水匯集起來,從屋頂流下,像一條條串珠,組合成一幕雨簾,這是中國古建在下雨天獨有的景觀。
排水系統(tǒng)
借助地勢排出積水
在京城古建群里,仍在使用的古代排水系統(tǒng),只有紫禁城內的排水系統(tǒng)了。
專家在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古建的排水系統(tǒng),非常重視對地勢的運用。據(jù)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紫禁城的地面就順應北京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整體走勢亦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米,豎向地平高差約2米,這一坡降為自然排水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緩慢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