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還有一種小式做法,主要在小建筑上,就是一根老戧木(老角梁)從上面穿出來,老戧木(老角梁)上面釘一根嫩戧(仔角梁),這根嫩戧(仔角梁)比飛椽大,這就是北方的小式做法,這個做法和蘇州的一種做法相同。
蘇州的戧角一共有四種做法,一是發(fā)大戧。就是戧角有老戧、嫩戧翹起來的。翹起的角度各個時期和各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比較平,明清時期比較陡。第二種是老戧發(fā)戧,這種戧角沒有翹起來的嫩戧,一般次要建筑用老戧發(fā)戧的形式。老戧發(fā)戧中間一根老戧,放上摔網椽。第三種是煙筒頭戧,它的頭上像煙筒的頭形狀,所以得名。是在老戧的頭上接一段圓的,摔網椽頭上也接一段彎的,這種戧角在獅子林有。第四種是與北方的小式做法相似,它是老戧上去有一根嫩戧,再上去一釘。老戧和嫩戧都是有錯勢的,往上也翹起不高的,在蘇州園林有兩個,拙政園遠香堂和天平山的樂天樓。
戧角的翹起到底要翹起多少?這和時代、地域等因素各有不同,不能完全按照《營造法原》的說法,它的角度不是固定死的,是有很多變化的。拙政園的“遠香堂”和“倚玉軒”兩個角度就不一樣。一般來講是要做斗拱的,老戧的大小要根據斗拱坐斗的大小來定,即使不做斗拱,就要估算出這個建筑應該做多大的斗拱,再根據坐斗的大小來做老戧。老戧的木戧一共應該有三塊料,現在也有做兩塊料,最下面的一塊三角形狀叫“菱角木”,這個木料的要求很高,它影響到戧角發(fā)戧的彎度,這塊菱角木是過去講的所謂“五木”之一,它和嫩戧有個連接點,叫“檐瓦槽”,過去開這個檐瓦槽要求也很高,要用墨來測試它與嫩戧的配合緊密程度,是在里面放墨,將嫩戧插進去,拔出來看插進去的地方是否都染上了墨,要是有地方沒有被染黑,說明嫩戧和老戧配合不緊密,必須進行修正后再試,直到連結緊密為止。以前老戧和嫩戧連接以后,要求上面能放上一石米,他們的連接不動搖,這就符合要求了。
菱角木上面壓一塊箴木,最上面是扁擔木。木工戧角這樣就做好了,如果壓得太高,會造成瓦工以后的水戧發(fā)戧做得圓弧度不圓,或彎勢不好看,這其實問題在于木工身上。
還有戧角頭上有封檐板,兩塊封檐板在戧角頭上形成合角,瓦工發(fā)水戧發(fā)出多少就看著這個封檐板合角角度,現在有很多建筑這里都是斷的,造成水戧發(fā)戧沒有基準點。木作和水作在整體建筑的思路上會有不一致的地方,這樣雖不會影響工程質量,但是局部失控也會在整體形態(tài)上體現出不和諧的一面,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作木戧是需要放大樣的,雖然通過現代數學的開平方公式可以算出來,但是算出的知識點和線的位置,和實際操作的材料還是有區(qū)別的。用數學公式套算是很精確,要是同時在結合傳統的放樣模式,只會將建筑做得更精美,所以我們在掌握現代科學的同時不能將傳統的程序都一概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