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木戧還有幾個注意點:
一是摔網椽的排列,越是靠近戧角的部分越要排得密,最大的間距不要超過直徑,一般也就是27到29公分,否則太密望磚會放不下。
二是房屋的正間的摔網椽中間要放一根構件,如一根椽子,下面有斗栱,但是這個形式在明代以前卻相反,以前是不能放的,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也不得而知,只要知道現(xiàn)在的摔網椽的數(shù)量一定是單數(shù),宋式的是雙數(shù),宋式的叫法也和現(xiàn)在不同,斗栱就叫“鋪作”。
另外還有里口木的樣板也需要放大樣,彎里口木應該用一根彎的木材做出來,一頭很高20公分,一頭稍低和立腳飛一樣高基本在7公分,凡是有立腳飛的地方都要開洞口,立腳飛的頭上有一根鳳頭線,碰到嫩戧,下面放在椽子頭上,正好90度直角。這條錢是需要計算的,因為角度要變化的,要根據老戧頭的錯勢變化,最后一個摔網椽洞口是直的,其他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有技術的,以前都是把作師傅放好樣板,讓大家照樣板畫線,摔網椽通過放大樣基本都很準確了,只要按照大樣做,放上去都會很準確,有些不準稍作休整即可。
上面是一個斜面,因為老戧高,椽面低,彎里口木也是斜的,椽子釘出來也是斜的,中間的過渡就靠一根戧撒母,北方叫伸頭木,蘇州的摔網椽的椽頭是方的,和里口木不完全平,要出來一條棱,以后在油漆時要倒棱。木工有句話:“木工不倒棱,一世不出名”,就是說正宗木工做的活都需要倒棱,要是棱角都不倒的東西,一看就是不正宗或者是外行干的木工活。
總之摔網椽的頭是方的,彎口出一條棱,這個和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樣。在里口木的洞口里加立腳飛椽,立腳飛椽有斜勢的,頭上是個平行四邊形,平行的角度不一樣,越到頂上越斜,和下面的摔網椽,彎里口木一樣,是一種逐步過渡,對于立腳飛椽我們在制作過程中會有時感覺它的方向不對,其實這只是一種感覺,因為在最頂上幾根要反方向的,我們不能靠視覺形象來感覺,只要按照放樣的線為標準,就不會出錯。
立腳飛的頭上要釘根眠檐,眠檐是翹出的,要鋸兩條線,因為它是扭曲的,眠檐不能是一整塊釘上去。戧角上面有一塊鱉殼板,因為形狀像烏龜殼,所以得名。上面有個千斤銷。
老戧和嫩戧的角度各個時期和各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比較平,明清時期比較陡。
唐(上)宋(中)元(下)
水戧發(fā)戧的吞口,兩片滴水瓦中間的寬度不能超過兩根手指。上部推上去的是角柱,角柱的高度是根據摔網椽的根數(shù),摔網椽如果是七根,他就是5、7、9,如果摔網椽9根,角柱高度就是7、9、11,以此往上推。原因是摔網椽多,側引力就大,導致出水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