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為南昌市地標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時所修。因李元嬰被封為滕王,便稱其為“騰王閣”。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初,著名詩人王勃路經(jīng)洪州,作《騰王閣序》。騰王閣遂聞名于世。
如今的滕王閣現(xiàn)存建筑為1985年重建,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它的下部是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象征古城墻。臺座以上的主閣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也就是采取了“明三暗七”的格式。因唐宋多用宜興產(chǎn)碧色琉璃瓦,滕王閣的瓦件也全部采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勾頭,滴水都是特制的瓦當,勾頭為“騰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的下面,有兩個瓢型人工湖南北相通,其中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和云影,倒映在池中,盎然成趣。
循著南北兩道石級可以登高到一級高臺上,一級高臺是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筑體,踏步是用花崗石打鑿而成的。碧瓦長廊設置在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南北兩亭與主閣的布局巧妙,從正面看,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騰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體現(xiàn)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著五塊石碑。正中是一幅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的長卷石碑,此碑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其碑文是今人用隸書所寫的韓愈《新修騰王閣記》。韓愈在其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騰王閣獨為第一,有瑰瑋絕特之稱!遍L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騰王閣創(chuàng)建紀年》碑,左側為花崗巖《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騰王閣紀名》碑。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從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南北兩面可由高低廊入閣,正東可登石級經(jīng)抱廈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定鼎,鼎高2.5米,鼎座用漢白玉打制,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左右和下部為三足古鼎。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方式以木構架為主,而木構架又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騰王閣屬于抬梁式。騰王閣的建筑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在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疊數(shù)層柱和梁,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然后在相鄰木架間架檁,檁間架椽,最后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春秋時便有了抬梁式構架,到了唐代,抬梁式構架發(fā)展成熟。井干式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同抬梁式構架一樣,穿斗式木構架也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間距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shù)層“穿”貫通各柱,組成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