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古建筑和修復保護研究的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柳肅也指出,以古建筑保護為例,保護優(yōu)先的同時也要考慮利用的問題,利用好了就是最好的保護,如果古建筑長時間沒人參觀保護,生蟲、雷電、腐爛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他建議可以把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都來看,這樣就利用和保護好了,一舉兩得,又起到了文物真正的作用。
那么,有沒有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和諧發(fā)展的好辦法呢?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出的答案是“高科技”。她介紹,近年來受游客數量不斷增加的影響,洞窟壁畫受影響較大。但是,敦煌莫高窟沒有“一關了之”,而是通過數字化模式對洞窟進行了保護。
樊錦詩指出,“人進去太多,我們叫洞里頭的環(huán)境叫微環(huán)境,這個小環(huán)境微環(huán)境會變化,那么會不會影響壁畫呢?如果超出過度,它一定會影響壽命,觀眾也不舒服。最后把臨界值都找出來,相對濕度是多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應該是多少,一個洞進去多少人比較合適,現在我們所有開放都設了傳感器,我們就根據監(jiān)控數據,一天要有限制,承載量是3000人。很多人要利用,開發(fā)甚至是破壞性利用,我們是把保護貫穿利用始終”。
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則從城市建設角度指出,政府保護文物最重要的是樹立文化價值高于商業(yè)價值的意識。王東林認為,“商業(yè)(價值)說老實話,很多是可以再造的,甚至它的周期是有限的,但是文化的價值是永恒的,它是歷史由來已久的東西。因此在這個意義來說,樹立文化價值高于商業(yè)價值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