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緊急,刻不容緩,毛昭晰馬上驅(qū)車奔赴紹興。
毛昭晰找到紹興有關(guān)領(lǐng)導游說,陳述的理由很充分:秋瑾是全國景仰的民族英雄,她遇難后,靈柩和墳墓11次被遷,這樣一位為民族犧牲的烈士,不能讓她的遺骨都不得安寧。秋瑾1907年被清政府殺害后,是周恩來總理的姑父王子余先生提議為其立的碑,1930年建成的紀念碑就立在秋瑾的“正命之處”——她就義的古軒亭口,蔡元培寫的碑文,手書碑文的是著名書法家于右任。
這樣一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文物,絕對不能拆。
有關(guān)領(lǐng)導解釋,搬遷是為了市民出行更方便。秋瑾就義未必就是現(xiàn)在的軒亭口,遷移是為了更好保護。毛昭晰則堅持:秋瑾就義的地點,紀念碑碑文寫得清清楚楚,是秋瑾的“正命之地”。秋瑾是革命先烈,我們后輩要對得起這些先烈,保住秋瑾紀念碑就是保住中華民族的正氣。
毛昭晰通過各種途徑做工作,回杭州后又火速給紹興市發(fā)函,制止搬遷。一系列工作終于產(chǎn)生效果,秋瑾紀念碑保下來了。
毛昭晰保護秋瑾紀念碑的事傳開后,在文物界反響強烈,在紀念秋瑾逝世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上,山東大學教授郭延禮、長春師范中文系教授郭長海當著全體與會者的面,起立向毛昭晰鞠躬致敬,表達他們對為保護文物作出重要貢獻者的崇敬之情。
二
20世紀60年代,香港一名記者初到杭州,出火車站,但見綠樹濃蔭,蒼翠一片,城市被綠樹遮蔽住了。談起當年從《參考消息》上讀到的這則報道,毛昭晰至今難忘。
“當時在西湖泛舟,西湖的南、北、西面均為綠蔭繽紛的山,城在湖東,三面青山一面城,東面的城掩映在綠樹中,見不到高樓!泵盐f。
然而,城市化的浪潮猛烈地沖擊了這座古城。“高樓越建越多,越建越高,湖東的城成了一堵墻,三面青山一面城已成為三面青山一面墻!泵盐鸁o奈地嘆息。
杭州的胡慶余堂是當今中國難得一見的古藥號,國家級文保單位。一次,毛昭晰陪同中國自然博物館協(xié)會的專家參觀,專家們對這座古建筑贊不絕口。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國家級文保單位也遭遇過波折。
1984年,浙江省考古所專家王士倫匆匆找到毛昭晰說:“胡慶余堂要拆了!”
中國有兩大古藥號,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余堂,北京的同仁堂已無可挽回地被拆了,被譽為“江南藥府”的胡慶余堂是碩果僅存的中國中藥號,其優(yōu)秀的醫(yī)藥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是任何建筑無法取代的,怎么能拆?